书法
词语解释
书法[ shū fǎ ]
⒈ 书写艺术,特指用毛笔写汉字的艺术。
例中国之画与书法为缘,而多含文学之趣味。——蔡元培《图画》
英calligraphy;
引证解释
⒈ 古代史官修史,对材料处理、史事评论、人物褒贬,各有原则、体例,谓之“书法”。
引《左传·宣公二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唐 刘知几 《史通·惑经》:“故知当时史臣各怀直笔,斯则有犯必死,书法无捨者矣。”
宋 谢采伯 《密斋笔记》卷四:“《论语》书法之严,即《春秋》书法也。”
明 刘基 《春秋明经·郑伐许郑伯伐许》:“盖与 郑 伐 许、郑伯 伐 许 之书法同矣。”
⒉ 文字的书写艺术。亦指书法作品。
引《南齐书·周颙传》:“少从外氏车骑将军 臧质 家得 卫恒 散隶书法,学之甚工。”
宋 钱愐 《钱氏私志》:“元章 书法之妙,今日可谓第一。”
《儒林外史》第二八回:“作诗的从古也没有这好的。又且书法絶妙,天下没有第三个。”
周扬 《在中国书法家第一次代表大会开幕式上的讲话》:“书法作为一门 中国 独特的艺术,我们应该重视它。”
⒊ 指汉字形体。
引清 叶名沣 《桥西杂记·壹贰叁肆等字》:“至如 秦 汉 碑,惟一二三书法不同。”
⒋ 措辞方式。
引吕叔湘 《<通鉴>标点琐议》:“《通鉴》书法,‘夜’一字为句,必有所承。上文未说何日之事,‘夜’字连下读,‘夜’字点断,意为‘到了那天夜里’;‘夜’字不断,意为‘趁夜里’。”
国语辞典
书法[ shū fǎ ]
⒈ 毛笔字书写的方法。主要讲执笔、用笔、点画、结构、分布等方法。是我国传统艺术之一。
⒉ 史家记事的体例笔法。
引《左传·宣公二年》:「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⒊ 以毛笔书写的文字作品。
例如:「这篇书法笔力遒劲,令人激赏。」
分字解释
造句
1.为了让人民法庭标识更庄重、醒目,人民法庭标识字体统一使用老宋体(简体),也充分体现了中国书法的传承。
2.他每天练习书法,经年累月,居然还获了奖。
3.书法家毕亚弟曾是钱永刚的同学,当天他在签名簿写下“白雪阳春称雅范,高山流水悼幽魂”的诗句悼念伯母。
4.爷爷爱好书法,尤其擅长草书。
5.王献之幼年练书法时,写了一个"大"字,王羲之看后,在上面加多了一点,这一点才是真正的画龙点睛呀!
6.在书法历史上,有勤一生之学而名不见经传者,有学后一经名人表彰而得书坛之誉者,也有一些人专门靠他人之吹捧而立足者,更有为压倒或诋毁他人而大加评论者。
7.在下从西凉而来,到此观赏山色,不意与各位邂逅,适观这位先生书法,真乃世间绝笔,笔迹似要从纸上跃然而出,灵动劲秀,实为在下平生所罕见!
8.这幅书法笔走龙蛇惟妙惟肖。
9.李云飞写的是楷书,在初唐年间,王羲之的楷书被模仿的不伦不类,除了欧阳询这位书法大家,但是欧阳询的书法风格上的主要特点是严谨工整、平正峭劲。
10.摄影与书法属半路出家,作品偶见报章杂志。
相关词语
- zhí fǎ执法
- jiǎng gàn dào shū蒋干盗书
- pò tǐ shū破体书
- zhèng fǎ政法
- zhǐ fǎ指法
- xiù yī zhí fǎ绣衣执法
- shí tǐ fǎ实体法
- hòu hàn shū后汉书
- sī fǎ司法
- zhì fǎ置法
- fǎ shī法师
- zhì fǎ智法
- huà shēn fǎ化身法
- fǎ rén法人
- hàn shū汉书
- wǔ sè shū五色书
- suàn fǎ算法
- fǎ guī法规
- wú fǎ wú tiān无法无天
- yòng fǎ用法
- fǎ tíng法庭
- fǎ huì法会
- qiāng fǎ枪法
- dìng shēn fǎ定身法
- děng shēn shū等身书
- bù fǎ不法
- cháng píng fǎ常平法
- shuì fǎ税法
- fǎ zhì法制
- shǒu fǎ手法
- fǎ zé法则
- fǎ lǜ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