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ěng

讽刺

词语解释

讽刺[ fěng cì ]

⒈  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指责和嘲笑。

不要讽刺人。

satire; mock;

引证解释

⒈  以婉言隐语相讥刺。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书记》:“刺者,达也,诗人讽刺。

《周礼》三刺,事叙相达,若针之通结矣。”
唐 高骈 《途次内黄马病寄僧舍呈诸友人》诗:“依违讽刺因行得,澹泊供需不在求。”
杜鹏程 《在和平的日子里》第三章:“别人走路的样子,好像对 梁建 也是一种嘲笑和讽刺。”

⒉  文艺创作中的表现手法之一。用讥刺或嘲讽的笔法,描写社会生活中的种种。

鲁迅 《且介亭杂文二集·什么是“讽刺”?》:“一个作者,用了精炼的,或者简直有些夸张的笔墨--但自然也必须是艺术的地--写出或一群人的或一面的真实来,这被写的一群人,就称这作品为‘讽刺’。”

国语辞典

讽刺[ fèng cì ]

⒈  以隐微的方式嘲讽讥刺。

如:「这是一部讽刺社会乱象的电影。」

讥讽 讥嘲 讥刺 嘲讽 嘲笑 挖苦

奉承 恭维

分字解释

※ "讽刺"的意思解释、讽刺是什么意思由学习字典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那些人们津津乐道的令候选人感到灰心丧气的讽刺挖苦,对于任何有可能成为总统的人,都是一场噩梦。

2.“不平则鸣”,有正义感的诗人遂将满腔忿懑之气形诸笔端,以诗为武器,进行入木三分的讽刺与抨击。

3.讽刺作品使我们排除了自满情绪,并愉快地惊叹道许多我们毫无疑问地接受的价值观是错误的。

4.他的画大多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幽默感极强,估计警察看后都会忍俊不禁。

5.有人说,所谓“乱鸦”,是讽刺秦桧群党的,秦桧读了这首词,开始打击贬斥汪藻。

6.尽管自由诗是20世纪汉语诗歌的主流诗体,但是讽刺诗采用的主要诗体是在传统的基础上适度改良了的格律诗体。

7.这篇社论竟敢讽刺当今炙手可热的那些政治人物,确实不容易。

8.人生有时就是一场讽刺的赌局,即使大小通吃,也可能会开出豹子。

9.讽刺得很,在布什时代屡次抱怨美国行动过于激进的欧洲领导人,如今却在担心相反的问题美国隔岸观火,坐视问题恶化。

10.直挺挺的衣领远远隔开了女神似的头与下面丰柔的肉身,这儿有讽刺,有绝望后的狂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