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拔

拼音bù bá
注音ㄅㄨˋ ㄅㄚˊ

词语解释

不拔[ bù bá ]

⒈  不可拔除,不可动摇。形容牢固。未能攻克。

引证解释

⒈  不可拔除,不可动摇。形容牢固。

《老子》:“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脱。”
《汉书·扬雄传下》:“娄敬 委輅脱輓,掉三寸之舌,建不拔之策,举中国徙之 长安,适也。”
颜师古 注:“不拔,谓其坚固不拔也。”
清 王韬 《瓮牖馀谈·宁国丁生小传》:“非有过人之才,坚忍不拔之志,安能若是耶?”
聂绀弩 《论<封神榜>》:“尽管这样,《封神榜》却作为大众读物之一,在 中国 旧社会里,占着它确乎不拔的支配地位。”

⒉  未能攻克。

《战国策·西周策》:“楚 卒不拔 雍氏 而去。”
《史记·秦本纪》:“齕 攻 邯郸,不拔,去。”

国语辞典

不拔[ bù bá ]

⒈  坚固不能动摇。

《文选·曹冏·六代论》:「岂非深根固蔕,不拔之道乎?」
《三国演义·第三〇回》:「今若攻操营而不拔,琼等见获,吾属皆被擒矣。」

分字解释

※ "不拔"的意思解释、不拔是什么意思由学习字典汉语词典查词提供。

造句

1.他的业绩表明他坚韧不拔,富有创建,足智多谋。

2.一百十、文明人,质如梅,傲骨不折笑霜雪;文明人,品如兰,宁静致远藏幽谷;文明人,性如竹,坚韧不拔亮风节;文明人,德如菊,洁身自好律己高!

3.生命是神秘的,说它坚强,它就像大山那样,坚韧不拔。

4.梅花是岁寒三友之一,不仅是因为它在冬天傲然开放,更因为它坚韧不拔的精神。

5.他非常勇敢,有坚韧不拔的意志,一旦确定目标,就义无返顾地向着目标前进,绝不退缩。

6.我们学习革命先烈坚韧不拔的革命精神,在任何情况下都要坚定共产主义一定能实现的信念。

7.古之成大事者,唯有超世之才,有坚忍不拔之志。

8.一个人是可以做到他想做的一切的,需要的只是坚韧不拔的毅力和持久不懈的努力。

9.我们诚信,我们不断创新,并且有强大的执行力,我们坚韧不拔。我们必将创造一个又一个的中国"辉煌"。

10.所有坚韧不拔的发奋迟早会取得报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