觊觎之心
意思解释
基本解释觊觎:非分的希望或企图。指非分的希望或企图。
出处明·无名氏《杨家将演义》第二卷:“乞陛下精选有能者,与之一会,以消其觊觎之心。”
例子高阳《胡雪岩全传·红顶商人》:“那么这十几船粮食摆在江面上,必启其觊觎之心。”
基础信息
拼音jì yú zhī xīn
注音ㄐ一ˋ ㄩˊ ㄓ ㄒ一ㄣ
繁体覬覦之心
感情觊觎之心是贬义词。
用法作主语、宾语;指非分之想。
近义词非分之想、觊觎之志
字义分解
推荐成语
- 本位主义(意思解释)
- 从俗浮沉(意思解释)
- 旦夕之间(意思解释)
-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意思解释)
- 一指蔽目,不见泰山(意思解释)
- 打肿脸充胖子(意思解释)
- 男女授受不亲(意思解释)
- 苦思冥想(意思解释)
- 鸿鹄将至(意思解释)
- 仇人相见,分外眼红(意思解释)
- 广阔天地(意思解释)
- 自食其果(意思解释)
- 慷慨悲歌(意思解释)
- 亲上成亲(意思解释)
- 进道若退(意思解释)
- 大千世界(意思解释)
- 俭以养德(意思解释)
- 光前启后(意思解释)
- 常年累月(意思解释)
- 吴头楚尾(意思解释)
- 国泰民安(意思解释)
- 道山学海(意思解释)
- 平心而论(意思解释)
- 纵横天下(意思解释)
- 闲情逸趣(意思解释)
- 粉墨登场(意思解释)
- 勤学苦练(意思解释)
- 散言碎语(意思解释)
- 会少离多(意思解释)
- 认贼作父(意思解释)
相关成语
成语 | 解释 |
---|---|
闻声相思 | 声:名声。指思慕、钦仰有声望的人。 |
嘘寒问暖 | 问冷问热;口可出热气使受寒的人温暖。形容对别人的生活非常关心。嘘:缓缓吹气。 |
香草美人 | 旧时诗文中用以象征忠君爱国的思想。 |
暮史朝经 | 经:指儒家经典。晚上读史书,早晨读经书。形容勤奋好学。 |
笃近举远 | 笃:忠实,厚道;举:举荐,选拔。对关系近的厚道,对关系远的举荐,指同等待人。 |
春风风人 | 和煦的春风吹拂着人们。比喻及时给人以良好的教育和帮助。 |
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 | 头顶上没有一片瓦,肢底下没有插针的地方。形容一无所有,贫困到了极点。 |
饮水思源 | 喝水时想到水源。比喻不忘本。 |
半吊子 | 肤浅的人。形容不通情理,说话随便,举止不沉稳的人。 |
到此为止 | 以这里为界限。 |
之死靡二 | 同“之死靡它”。 |
亲上成亲 | 谓原是亲戚,又再结姻亲。 |
归马放牛 | 把作战用的牛马牧放。比喻战争结束,不再用兵。 |
气象万千 | 气象:景象;万千:泛指极多。形容景象或事物壮丽而多变化。 |
公才公望 | 才:才识;望:名望。才识名望可称公辅的地位。 |
罄竹难书 | 罄:尽;竹:指可供制成竹简的竹子;书:写。用尽竹子也难以写完。后形容罪行多得写不完。多形容罪恶累累。 |
令人满意 | 指让人意愿得到满足。 |
不置可否 | 置:搁;放;可:行;否:不行。不说对;也不说不对。指不明确表态。也作“不加可否。” |
分门别类 | 门:类;别:区别。根据事物的特征分类。 |
面有难色 | 脸上露出为难的神色。 |
闲情逸趣 | 同“闲情逸致”。 |
匪夷所思 | 匪;即“非”;不是;夷:通“彝”;法度、常规;引申为寻常的;一般的。不是根据常理所想象出来的。形容人的思想、言谈、技艺、事情等离奇;超出寻常。 |
当头棒喝 | 当头:迎头;喝:大声喊叫。原是佛教用语。禅宗和尚接待初学的人用棒迎头一击;或大喝一声;以考验对方的领悟程度。现在泛指使人震动和醒悟的猛烈手段。 |
离本趣末 | 趣:通“趋”,趋向。丢掉根本,追逐末节 |
驾轻就熟 | 驾:赶马车;轻:指轻便的车;就:到;熟:熟悉的道路。驾着轻便的车走熟悉的路。比喻办熟悉的事很容易。 |
惴惴不安 | 指担心害怕(惴惴:恐惧、担忧的样子)。 |
骄傲自满 | 自高自大;满足于自己已有的成绩。 |
人尽其才 | 充分发挥每一个人的才能。尽:全部用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