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口裹足的成语故事


杜口裹足

拼音dù kǒu guǒ zú

基本解释杜口:闭住嘴;裹足:止步不前。闭着嘴不敢说,停住脚不敢走。比喻有顾虑而不敢接近,远远避开。

出处西汉 刘向《战国策 秦策三》:“臣之所恐者,独恐臣死之后,天下见臣尽忠而身蹶也,是以杜口裹足,莫肯即秦耳。”


杜口裹足的典故

战国时代,策士说客之风很盛,他们凭仗口才,巧言善辩,以博取统治者的信任而掌握政治大权。范睢就是这样的一个人物。

范睢(或作范雎)本是魏国人,起初投在魏国的“中大夫”须贾门下当些差使,没有干成什么大事,反而受了一顿冤枉,几乎伤了性命。后来,改姓换名,辗转到了秦国。

那时,秦昭王已在位36年,秦国政治上最有势力的人有4个:穰侯、华阳君,都是昭王母亲宣太后的兄弟;泾阳君、高陵君,都是宣太后宠爱的儿子,即昭王的同母兄弟。穰侯是宰相,把持国政,其余三人也轮流主持军事;他们依靠宣太后的关系,权力很大,并且拥有广大的封邑,家财之富,在国王之上。

范睢针对秦国当时的这一情况,先写一封信给昭王,要求面谈。昭王便派车子去把范睢接来相见。范睢进宫,故意乱走,内侍们吆喝道:“王来了!”范睢说:“秦国只有穰侯和太后,哪有什么王?”昭王恰巧出来,隐约听到了,心中不免一动,当即表示欢迎,特别隆重地接待范睢。旁边看的人,都感到很惊讶。

昭王吩咐左右的人都退出去,然后恭敬地对范睢说:“先生有什么见教?”范睢说:“嗯!嗯!”昭王连问三次,范睢三次都不回答,只说:“嗯!嗯!”昭王便跪着央求道:“先生终究不肯赐教吗?”

范睢这才开口说了一大篇道理,并且说:“现在我寄居秦国,和您的关系还很生疏,而我所要说的,却是关于君臣之间和骨肉至亲之间的事。今天说了,明天就可能有杀身之祸。死固然没有什么可怕,人终是要死的,只要我所说的话,对秦国有利,即便因此被杀,又有什么可怕呢?我所顾虑的是:天下有才能的人们,看见我为秦国尽忠,反而被杀,那么恐怕他们从此就要‘杜口裹足’,莫肯向秦了!

范睢的这次谈话,深深打动了秦昭王,因而取得了昭王的信任。后来,昭王就拜范睢为宰相;收回了穰侯的相印,叫他回到老家陶邑去;还让宣太后告老,不许她再过问朝政;华阳君、高陵君、泾阳君也都住到关外去了。范睢当了好多年宰相,一直到老。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杜口裹足)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犬马恋主 三国·魏·曹植《上责躬应诏诗表》:“踊跃之怀,瞻望反侧,不胜犬马恋主之情。”南朝·宋·鲍照《从临海王上荆初发新渚》诗:“狐涂怀窟志,犬马恋主情。”
杀手锏 艾煊《大江风雷》第四部:“他认为这是最后最厉害的杀手锏,这两句话抛出去,可以使杨大新理屈词穷,哑口无言。”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乐府诗集·长歌行》:“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正身明法 《晋书 元帝纪》:“二千石令长当袛奉旧宪,正身明法,抑齐豪强,存恤孤独,隐实户口,劝课农桑。”
群龙无首 《周易 乾》:“用九,见群龙,无首,吉。”
春山如笑 宋·郭熙《林泉高致·山水训》:“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
同心合力 《书·泰誓中》:“予有乱臣十人,同心同德。”
营私舞弊 清 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南洋兵船虽然不少,叵奈管带……营私舞弊,那里还有公事在他心上。”
喔咿儒睨 战国 楚 屈原《卜居》:“栗斯,喔咿儒睨以事妇人乎?”
危急关头 王朔《一半是火焰,一半是海水》:“我对她也很好,一方面是感激她在危急关头毫不犹豫地站在我一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