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上一层楼的成语故事


更上一层楼

拼音gèng shàng yī céng lóu

基本解释原意是要想看得更远,就要登得更高。后比喻使已取得的成绩再提高一步。

出处唐 王之涣《登鹳鹤楼》诗:“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更上一层楼的典故

开元年间,王之涣和当时另外两个诗人一王昌龄、高适,闲居长安。一天,三个人来到一家酒楼喝酒。刚刚坐定,就有十几个梨园伶官走了进来,奏起乐曲,准备演唱。他们三人边喝边打赌说:“我们都喜欢作诗,从未分出优劣。今天我们谁也别说话,看看她们唱谁的诗多。”

这时,一位姑娘开口唱了王昌龄的一首《芙蓉楼送辛渐》;王昌龄面带微笑,用筷头蘸上酒,赶紧在桌上划了一横。第二个姑娘唱了一首高适的《哭单父梁九少府》的前四句,高适也如法炮制,也在桌子上划了一横。两个人笑嘻嘻地盯着王之涣。这时歌喉又起,唱的是王昌龄的《长信秋词》。王昌龄喜形于色,这一次却是慢悠悠地把筷子在王之涣、高适面前晃了晃,然后重重地添了一横。此时,王之涣真有些坐不住了:怎么没有人唱我的诗呢?他抬眼瞧了瞧,指着伶官中最美的一位姑娘,小声对王昌龄、 高适说:“她一定会唱我的诗,如果不是,我甘愿称二位为先言不虚出,这位最美的姑娘果然唱了王之涣的《凉州词》,这下王之涣乐了。他不划横,一拍桌子喊道:“乡巴佬,怎么样?”三人抚掌大笑,把满堂酒客搞得莫名其妙。

王之涣曾在冀州任过衡水县主簿,不久就遭人诬陷被撤职了。有一天,他来到蒲州,听说府城西南有一座鹳楼很有名,便趁着落日的余辉前去游览。这是一座三层高楼。王之涣登至顶层,不由得诗兴勃起,吟出了一首五绝。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

诗的大意是:薄暮,白日衔山欲落,黄河之水滔滔东流归大海。楼中所见尚被青山所蔽、绿树所掩,只有登到楼的最高层,才能将这河山壮色尽收眼底。诗的最后两句,一直被人们作为一种追求崇高精神境界 的象征;成语“更上一层楼”也正是孕含着这个深意。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更上一层楼)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月明千里 南朝 宋 谢庄《月赋》:“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
放牛归马 《尚书 武成》:“乃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示天下弗服。”
秋水伊人 《诗经 秦风 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翩翩起舞 唐 李白《高句骊》:“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
空穴来风 战国 楚 宋玉《风赋》:“臣闻于师:‘枳句来巢,空穴来风。’”
盲人说象 元 黄溍《书袁通甫诗后》:“吾侪碌碌,从俗浮沉,与先生相去远甚,而欲强加评品,正如盲人说象。”
八荒之外 战国 郑 列御寇《列子 仲尼》:“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
平淡无奇 清 文康《儿女英雄传》第19回:“听起安老爷这几句话,说得也平淡无奇。”
极重不反 清·陈确《答张考夫书》:“今《大学》之为圣经,已成极重不反之势。”
一哄而起 清 李宝嘉《官场现形记》:“地方上百姓动了公愤,一哄而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