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平气和的成语故事


心平气和

拼音xīn píng qì hé

基本解释心情平静;态度温和。指不急躁;不生气。

出处宋 程颐《明道先生行状》:“先生每与论事,心平气和。”


暂未找到成语心平气和 的典故!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心平气和)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胸无大志 姚雪垠《李自成》第二卷第36章:“至于回、革等人,实系凡庸之辈,胸无大志,三年来观望风色,动摇不前。”
心有余而力不足 先秦 孔子《论语 里仁》:“有能一日用其力于仁矣乎?我未见力不足者,盖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床上安床 南朝 陈 姚最《续画品 毛棱》:“善于布置,略不烦草。若比方诸父,则床上安床。”
五花大绑 李季《王贵与李香香》第二部二:“顺着捆来横着绑,五花大绑吊在二梁上。”
吸血鬼
过了这个村,没这个店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13回:“这是送上门的。你老人家休错这主意,过这村,就没这店了。”
一时一刻 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第22卷:“可怜今日我无钱,一时一刻如长年。”
和风细雨 南朝 陈 张正见《陪衡阳游耆阇诗》:“清风吹麦垄,细雨濯梅林。”
擦肩而过 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32回:“后来彼此又擦肩而过。”
牝鸡司晨 《尚书 牧誓》:“牝鸡无晨。牝鸡之晨,惟家之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