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后行的成语故事


三思而后行

拼音sān sī ér hòu xíng

基本解释三:再三,表示多次。指经过反复考虑,然后再去做。

出处《南齐书·公冶度》:“季文子三思而后行。”


三思而后行的典故

春秋时期,孔子带领他的弟子周游列国推销他的仁政,在鲁国碰壁后,他在离开卫国的途中总结在鲁国的经验时,对他的女婿公冶长及子贡等人说:“鲁国执政的人中只有季文子处事不冲动,三思而后行。”弟子们赶紧把他的言语进行记录。


更多成语出处和典故


※ 与(三思而后行)相关的成语及历史出处:

成语 历史出处
高风亮节 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后集》:“余谓渊明高风峻节,固已无愧于四皓,然犹仰慕之,尤见其好贤尚友之情也。”
龙飞凤舞 宋 苏轼《表忠观碑》:“天目之山,苕水出焉,龙飞凤舞,萃于临安。”
名山大川 《尚书 武成》:“底商之罪,告于皇天后土,所过名山大川。”
经邦论道 《隋书 李穆传》:“臣日薄桑榆,位高轩冕,经邦论道,自顾缺然。”
眼空一世 明·冯梦龙《醒世恒言》第11卷:“腹饱万言,眼空一世。”
鉴影度形 清·李绿园《歧路灯》第102回:“这三人将篮子内物件,一齐摆出仔细瞧看,或者寸纸,或者只字,鉴影度形,一概俱无,又仍一件一件装入篮内。”
栋梁之材 南朝 梁 刘义庆《世说新语 赏誉》:“庾子嵩目和峤,森森如千丈松,虽磊砢有节目,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
如法炮制 宋 释晓莹《罗湖野录》第四卷:“若克依此书,明药之体性,又须解如法炮制。”
叫化子 清·刘鹗《老残游记续集遗稿》第四回:“管他有衣服没衣服,比要饭的叫化子总强点,就算那间厨房旁边的小房子,也怪暖和的,没有什么不可以的。”
一尺水翻腾做一丈波 元 无名氏《争报恩》第三折:“那妮子一尺水翻腾做一丈波,怎当他只留支剌信口开合。”